投入1.5亿元换回50亿元,这种效益在煤炭行业是首屈一指的,也使举步维艰、陷入亏损阴影的煤炭生产企业看到了一抹闪亮的曙光。
为何要投1亿元
据了解,全国每年因各种地质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亿元左右,断层、陷落、溢水等地质灾害成为困扰煤炭生产的痼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煤炭企业要取得效益,首先应精查地质情况,才能优化矿井设计、减少井巷工程浪费、保障矿井安全,解决建设周期长、投产后难达产的难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据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副局长倪斌介绍,勘探地质构造的主要手段是地震波勘探,但长期以来对震波勘探数据进行处理的巨大运算量难以完成,使地震波勘探只停留在理论上。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把从美国、法国和德国引进的高速计算机和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设备运用到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使这项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提高了地质勘探的精度,地震勘探成果和实际井巷开拓情况的吻合率能达80%以上,同时还把采区原来勘探的30米煤层断层落差精度提高到了5—10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开发银行关注到了这项技术的发展,从对枣庄矿务局滕南付井矿的调查表明,该矿原设计能力为年产300万吨,用地震勘探技术后,得到了精确的地质报告,发现10米左右的断层60多条,认清了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及时修改原设计,减少开凿工作量15万立方米,节约费用1.5亿元;建井工期由70个月缩短为50个月左右;如按形成每吨煤产力投资500元测算,可减少损失4.5亿元,相当于原设计一年的产值。
全国80%的煤矿生产由于地质构造不清而造成亏损,地震勘探技术成为割掉亏损隐患的希望之剑。国家开发银行先后提供了1.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68处矿井的采区地震勘探项目,推动了这项技术的成熟。使采区地震勘探技术不仅能在平原矿区叱咤风云,还可上山入海,或深入沙漠、黄土区一显身手。
50亿元从哪里来
尽管实施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的煤矿认为这项高新技术是可靠、有效率的,但由于认识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项技术的推广也曾步履蹒跚,大多煤矿企业都有过“远远瞧、试试看、决心干”的经历。如山西晋城煤矿煤质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素有煤炭金娃娃之称,其领导一度认为煤田地质构造简单,没有必要作地震勘探。可一做地震勘探,却又新发现了14条断层和4个陷落带,把原设计的采区及时南移,避免了重大损失。为此,国家开发银行专门发文要求贷款煤矿,凡列入计划建设矿井项目,都要补做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工作没有完成的,不准进入采区施工。到1997年底,全国18个省区53个矿务局的120个煤矿开展了矿井采区地震勘探工作,减少了煤矿因地质情况不清诱发的损失。仅开发银行投资的68个矿井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相当于我国最大矿务局——大同矿务局半年的煤炭销售总值。其中修改矿井设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占51%;查清地质构造多得煤占45%;节省勘探费占2.5%;避免突水事故损失占1.5%。
另据国家开发银行西北信贷局副局长张志德介绍,有些煤矿不愿实施这项技术的原因之一是误认为地震勘探这项高新技术投入高、成本高,会使本已亏损的煤炭企业雪上加霜、无力负担,其实,从国家开发银行对8个矿井进行地震勘探的结果测算表明,投入地震勘探费2000万元,能带来经济效益4.45亿元,投入产出比为0.45∶100。山西晋城一煤矿投入了120万元做地震勘探,结果查出14条断层和4个陷落带,如按原设计,碰上一个陷落带的工程费就是200多万元。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贷款关回收率极低,形成了一批“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达产没期限、还贷无指望”的不良资产矿,矿井运作十分艰难。实施地震勘探技术避免了投资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一些尝到了甜头、进入了良性循环的企业,又千方百计地自筹资金开展采区地震勘探工作,部分地方煤矿和个体煤矿尤为积极。山东等8个省煤炭地质勘探部门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专门购置9台国际先进水平的遥测数字地震仪开展采区地震勘探,这将进一步为煤矿提供地质保障,有利于缩短建设时间、减少矿井无效进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对矿井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是难以估算的。
尚有80%的市场潜力
煤炭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的比重达75%以上,到2050年煤炭所占的比重仍在50%左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工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业内人士认为,特别是随着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大型煤矿高产高效的新要求,高精度的采区地震勘探技术将更有作为,十分符合国家提出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业政策。
目前,在国有重点煤矿的1500多个采区中,已实施地震勘探技术的仅占20%,需要做采区地震的煤矿还很多,市场前景广阔。面对这80%的空白,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要求进一步规范市场,力求避免因恶性竞争和无序招标,使煤矿企业利益、地震技术发展不致受到影响。